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充分借助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创新利用新媒体平台,深入开展宣传报道。
系统实施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对中度及以上退化区域实施封禁保护,恢复退化湿地生态功能和周边植被,遏制沼泽湿地萎缩趋势。以加强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重点,建设陇东南绿色生态产业经济带。
主要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3%,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5%,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55%同时,大力推广节能和新能源车辆,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展望2035】美丽甘肃建设目标基本实现《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达到新水平,生态环境持续巩固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显著提高。主要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3%,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5%,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55%。据此,全省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敏感区等优先保护单元,要依法禁止或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开发和城镇建设,严禁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各类开发活动,确保生态环境功能不降低。
基本实现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生活污水零直排到2025年,基本实现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生活污水零直排。基本实现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生活污水零直排。建立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推进全国首批生态综合补偿试点,以湟水流域为试点推动建立省内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有序开展,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逐步形成,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明显增强,全民生态自觉进一步提升。加大现有工业园区整治力度,全面推进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污水管网排查整治。组织开展专业化培训,引导当地农牧民参与村内公益性基础设施运行维护。推动调峰调频调相技术合成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推进光热、电化学储能等新型储能项目建设,打造储能先行示范区,十四五末全省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600万千瓦左右,应用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实现电力系统中短周期储能调节。
构建特色鲜明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持续推进能源革命,大力发展光伏、风电、水电、地热等清洁能源,加大可再生能源发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特高压外送通道,十四五末,实现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规模翻一番。
深化两山转化,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黄河源水电站拆除和周边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加强曲什安河等流域水电站及周边生态环境整治力度。推进铁军建设,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固废和化学品环境管理、土壤环境监管、生态监测等急需紧缺领域以及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林草、气象等部门生态环境保护队伍建设,提高基层生态环境保护队伍能力。因地制宜开展河湖生态缓冲带修复与建设,拦截周边面源污染,净化河流水质。
一是,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减少多污染物排放;二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四是,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五是,严格节能环保准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六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七是,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严格依法监督管理;八是,建立区域协作机制,统筹区域环境治理;九是,建立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十是,明确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责任,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土壤安全利用水平巩固提升,固废物与化学物品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明显增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持续加强,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专栏8 强化风险管控建设重大工程危废医废收集处理设施补短板工程。建立健全常态化、稳定的地方环境治理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健全项目储备库,推进重大项目实施。
有序推动大数据中心、数据平台等开展节能与绿色化改造,清洁能源应用比例大幅提升,完善信息安全处理和设备资源规范回收体系。在党政机关,积极开展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和节能减排活动,强化能耗、水耗等目标管理,推行绿色办公,加大绿色采购力度,推动县级以上各级党政机关创建节约型机关全覆盖。
强化耕地污染源头防控,持续深入开展耕地周边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污染源排查整治,分阶段整治有色金属矿区历史遗留环境污染。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明确具体部门具体职责、具体人员具体责任,形成明确清晰、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把压力层层传导下去,使各部门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分工协作、共同发力。
建立定期检验与抽检相结合的监管制度,加大机动车环检机构监管力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将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作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之一,这为新发展阶段进一步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目标指引。有效保障河湖生态流量。构建绿色出行体系,创建公交都市,建设城市慢行系统。引导社区参与国家公园保护建设和管理,开展现代化社区建设试点。探索将碳排放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
积极推进冬季清洁取暖城市建设,加快实施海西州冬季清洁取暖示范城市建设项目。建立健全水源环境管理档案,定期开展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保障重大调水工程水质安全,加大饮用水安全状况信息公开力度,加强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末梢水的全过程监管。
严格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监管,规范检测机构日常检验行为,严格机动车注册登记。开展光伏治沙生态示范工程,建设光伏治沙绿色生态示范发电园区。
实施农牧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环境保护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环境治理能力提升、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品质提升、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支撑能力提升、乡村生态文化软实力提升项目。城市化地区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科学确定城镇开发强度,统筹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保护。
严格执行重要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等技术标准,加快已有矿山升级改造,十四五期间25%以上的矿山达到绿色矿山建设规范要求。发展新能源制造产业,培育光伏玻璃、高效电池、配套组件等产业集群,实现风机整机省内制造,发展新能源汽车制造全产业链。第五节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统筹实施生态领域重大科技专项,强化生态技术推广应用,增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创新供给。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完成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成效评估,扎实推进自然保护区85宗退出矿业权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监督检查和验收工作。
动态更新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19.四区一带农牧业发展格局:《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构建四区一带农牧业发展格局。
加强固体废物物流、资金流监管。强化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
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配套法规标准宣贯培训。制定工业、农业温室气体和污染减排协同控制方案,控制农田和畜禽养殖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加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甲烷排放控制和回收利用。
实施黑土滩(坡)治理、森林草原有害生物防控、沙漠化土地防治、湿地保护等项目,开展通天河、沱沱河、扎曲等河流流域生态保护修复与综合治理。严格控制西宁市城镇供水、地下水集中开采区过采,防止开采区及其有效影响范围内形成的局部降落漏斗进一步扩大。实施长江源头、黄河源头、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和环青海湖等沙区荒漠化土地治理,开展规模化治沙项目,新建能源基地周边防沙治沙带,建设国家沙漠公园。加强隆宝滩湿地等重点河湖湿地保护,加快通天河流域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探索以关键系统为主导的多系统协同治理方式,加强水鱼鸟草草畜兽人等典型共生生态系统保护。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农业、工业、城镇节水,积极创建节水型小区、单位、企业等。
升级改造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部门监控中心。加强石化、涂料、纺织印染、橡胶、医药等行业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控。
统筹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系统推进青海湖流域湖滨湿地保护、生态基流保障、青海湖裸鲤保护、湖周面源污染治理、刚毛藻防治,加强城镇及重点乡镇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处置设施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以及主要河道生态修复、面源污染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制定改善空气质量行动计划,明确控制目标、路线图和时间表。